前言[]
自始至終,人們在任何場合發表文章或者發表見解時,語句中都需要一定的邏輯粘合性才能使得讀者更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對於文章本身內容的邏輯構造,似乎也是在一定意義上提升文章文筆質量的不二法門。同樣,在網文寫作中,邏輯性較強的文章也總會在冥冥之中為讀者主觀上的感受提升幾分閱讀流暢感,讓其質量達到可觀的水平。
邏輯是什麼?邏輯和文稿構思的關係有什麼?[]
邏輯,一指思維的規律,二指客觀的規律性。讀者在仔細閱讀某篇文章的時候,大多都會在潛意識中腦補一些情節,以更近傾於對文章本身的思考,得到更好的理解。但是,本文不是教讀者如何理解文章的,而是要教寫手們如何寫出邏輯性較強的文章的,那我們就必須要先知道如何使得文章建立起一種邏輯框架,以更好的開展構思。
因為對各種性質的描寫對象的描述有一定差別,我們可以拆開來分別闡述。
如何描述"物"?[]
首先是對「物」的描述。儘管站里大部分文章內對某個物體的描述大多是獨立於其他對象單獨拎出來說的,一般沒有前後關係,但如果有人說「你描寫物體時的語言很有邏輯性」,這話倒又沒有多大的違和感。那我們就可以借題思考一下,這個人所描寫的物體的相關文段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在寫文的時候如何將這種邏輯性表現出來。這裏所謂的描寫可不是對相關對象的意識流描寫,更不是借物抒情這類的感情向描述,寫文章的是人,看文章的是人,既然要平行於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順序,那我們就要用人類的倫理思維來推導這件事。
設想一下,你在桌子上看到了一個花瓶,你會先注意到花瓶的整體形態和顏色,而不是先注意到花瓶中還有三分之一的水。其中,花瓶的整體形態和顏色是花瓶的主要屬性,花瓶中的水是花瓶的次要屬性。通過思考不難得出,次要屬性是建立在主要屬性的基礎之上的,花瓶中可以沒有水,但花瓶不能沒有整體形態和顏色。這裏我們給出主要屬性和次要屬性的概念,是為了區分物體描述中「必」與「不必」出現的內容,而對物體的描述,在沒有圖像的情況下是更傾向於讀者對物體屬性的腦補的。所以,在對物體的描述中,必須恆定屬性的權重地位,才能更好的塑造物體模型。
續上,我們拿出一幅圖。當我想要描述這個花瓶的時候,會先想到這個花瓶的什麼外在性質?最直觀的兩個就是形態和顏色,其中,形態相對於顏色具有相對先行性,是描述這個花瓶的最重要元素。這點可能比較難理解,因為這些其實是理論一些的內容,因為你既然要描述這個東西,你就得要順着觀眾的思考方向而思考。就拿這兩個元素舉例,我告訴你了這個物體的形態,你腦海中對這個物體的大體樣貌就猜的八九不離十了,因為顏色在這裏可能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和物理里質點的概念一樣,是要具體情況具體討論的。但如果我只給你一個顏色,那麼你的思維跨度就會變得很大,根本就不知道你想描述的這個東西大概是什麼樣子的,這個畫屏可能是正方形的,可能是長方形的,可能是橢圓形的,可能是心形的,都有可能。如果我把這個物體的顏色給你了,你的大腦可能就已經給這個預設的物體上了色了,但如果你的大腦不知道它是啥樣子的,那一切就都是空談。所以說物體的一些基本性質的權重也是有一些相對的先後性的,如果有些元素喧賓奪主,就可能會讀起來拗口,看起來奇怪。除此之外,描述主體還要堅持物體的本在性,主要描述其本身,而不要過分描述其所在環境,其內其外的其他物體。比如說我還要描述圖中的花瓶,我不能去寫太多中間插得花怎麼樣,我不能說太多瓶子裏的水怎麼樣,因為這些如果不建立在對物體本身描述的基礎之上,那本體描述就跑偏了。
不妨想想,寫手對物體的描述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讀者通過文字形式明白作者想要描述的物體是什麼樣子的。儘管非實物下作者和讀者對某物體性質的了解是永遠不共面的,但完成度高的描述總能讓讀者對該物體的了解更為透徹。假定有一寫手對物體的描寫儘是間接的,說了大半天也描寫不到點上,導致讀者讀完幾百字不知道說的是啥,又臭又長,那質量就太低了。
如何體現邏輯性?[]
邏輯性的體現與反邏輯性的存在性有關聯,因為一篇文章只有「無邏輯關聯性」和「有邏輯關聯性」兩種狀態。儘管世界觀空間是異世界,有些現實中的常識照樣是需要遵守的。舉個例子。在後室中,危險環境下流浪者應該是緊張的,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得睜半隻眼睡覺。但如果我在這種情況下寫這位流浪者睡得死沉,沒考慮到這一點,邏輯就缺失了,就不合理了。所以重要的不是讓讀者「去寫有邏輯的文章」,而是讓讀者「在寫文章的過程中能用邏輯思維解決內容矛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圓回來」。
如何描述"事"?[]
接着是對事的描述,寫手動筆前是需要確定表述一件事情的邏輯的。一般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使之呈現出內在的聯繫和必然性。對於這件事的主題,想說明一件什麼樣的事,然後通過感性的故事,理性的實際案例來表現出你想表達的內容。對於文章氛圍的製造可以給讀者帶來幽默感,力量感,或者參與感。凡事也是都有一個起因經過結果,在有時間線索穿插時符合客觀邏輯也是種事實。雖然也有倒敘插敘的存在,但肯定不存在只有結果沒有起因的事情。所以條件分明,表達不亂,才是敘事最好的邏輯
如何描述空間?在設立概念的時候如何保證嚴謹性?[]
對於空間的描述,都要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描述,隨後是內在屬性的概括到具體。對於存在勢的某空間的描述,一般都不會失去常理性,但對於異常空間性質的設定,就要注意元素的矛盾了。和日常的會話不同,書面上的表達形式規範和現實中我們受常態影響認為的不一樣,對於下定義的時候,嚴謹性也可以顯現出一定的邏輯性。假定我在為一個虛擬空間下定義,以下有四個對相同元素描述的句子:
1.本樓層一天為24小時。
2.本樓層的一天和前室的一天相同。
3.本樓層晝夜更替時間是一天。
4.本樓層晝夜更替周期為24小時整。
這是為空間定義了晝夜更替時間,但前三個句子明顯沒有第四個好。首先,第一個是將「一天」賦予了一個「24小時」的性質,只定義了一天的長度。儘管這種說法在應用時也有很多是指晝夜時間長度的總和,但由於有歧義,所以這一條不嚴謹。第二個句子同樣也是,因為把兩個空間內的一個時刻做了等價比較,也沒有點出是「一天的長度」或者是「晝夜更替的周期」,指的一天究竟是什麼的一天?第四條相比第三條來說,用語也更加準確了。我們只拿出前三句都提到的「一天」來說,實際上都已經知曉答案了。前室的一天不是天天都是23小時56分4秒,也不是天天是24小時整,一天在書面上似乎更像是一個變量。相較於為一個固定時間的24小時來說,「一天」長短的判定更依賴於常識,這也是不嚴謹性所在。
後記[]
所以,對一個空間的描述,或者是對空間元素的描述,先後是要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只有有規律了,才會有邏輯。只有有邏輯了,才會有好文。
作者個人力單學淺,編寫時間倉促,其中謬誤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請諸位批評指正。
‖作者:Sunshine15678、碳酸氫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