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rooms Wiki

由于技术限制,Fandom后室中文维基在移动端视图上的适配效果不佳。为保证阅读体验,请下滑到页面底部,选择“查看完整网站”(VIEW FULL SITE)切换到桌面端视图。
1/3

了解更多

Backrooms Wiki
Advertisement

前言[]

人常言道,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没有水,鱼会干死;没有生活,就不可能进行创作。在所处的这个环境下,相信正在阅读本文章的你,多少对“创作”这一词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与理解。对于生活中的创作,有日记和各种各样的作文等;对于后室中的创作,也有楼层实体和物品等,各种各样。但无论是何种的创作,成文前都会有作者的构思与选材,而选的材,才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所在。

什么是选材?选材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选材?[]

一般地,人们在计划撰写后室文时的大部分情况,都是未先抱有选材目的在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中后来构思出来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就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因为经历而写文,而并非因为写文而经历,很少有人会为了写文而在生活中找素材。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选的材,甚至可以说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当做被选的对象。

拿楼层举例,Level @和Level @ R就是XRHX以自己家的卧室为环境主体构思出来的文章,以这样拿现实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空间作为楼层环境主体的案例有很多,但选材选的好的就不多了。尽管也有少数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案例,但目前站里不错的文章大多都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环境铺垫,这点也就表现不出来什么。那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难选材”、“难想点子”并不是真正难在如何选和如何想上,而是难在如何选好和如何想好上。要记得,写手所写的这篇文章全文应该都是要围绕着这个大主题来写的,如果这个“材”没选好,那后来的创作可能就会变得棘手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最开始想点子的时候就只想了个概要,几十个字都能叙述清楚那一种,等到真上去写发现写一半脑子里没墨了,怎么挤都挤不出来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我们之前提到过,后室文中文章的选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生活,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作者本身的思考与情感。所以,只有从生活中汲取美,去发现美,才有可能会有相当不错的点子和素材。

有关选材的理论分析、基础表达的表现性[]

只论大部分需要铺设环境空间的文章来说,除去其外在特征,还要构思其内部的特点与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外在特征我们先前已经阐述过了,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地点,还是科幻小说中天马行空的空间,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体环境。对于外在环境的必要性描写在其他指导中有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而对于其内部的内涵比如这种的某种经历,某种想法,某种精神寄托,可能作者要多费点时间进行构思。一般看,很多写手打算写文章的时候也只是在脑子里打了一小点的概要草稿,还真没听说过有人为了写某个作品列了个极其详尽的思维导图

显然,对于前者文章内的细节性描写,构思时所想的内容就肯定没有后者的多了。因为后者的思考是可以基于一个思维形式进行的,而前者可能就更偏向在写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在写短文的时候可能并不能突出前者的什么弊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写的,文章不长在一定意义上就已经说明了文章想表达的内容不多,除了那些文笔极其精炼的文章可能会多一点。

但是,在写一些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者篇幅比较长的文章的时候,一些区域描述,一些感性情节可能就会圆不回来,从而导致文章的整体完成度变低。这种问题普遍来看应该是新人比较容易犯,也有一些是打算尝试新风格的资历深一些的写手因为对于某一类风格文章的撰写经验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没必要一上来就写的。先把文章的主体框架打造出来,再以这个主题框架为主体,慢慢完善文章细节,结果就会好很多。下面我给出来几个例子,以更好的理解这种方法。

1.撰写多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记不清楚各个人物的人设、关系、用语习惯和做事风格,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ooc情节。

2.撰写楼层的时候,由于记不清世界观背景出现了世界观袒差,以及其他的逻辑性错误。

3.忘记了已有故事情节,未基于任何条件而撰写其他故事情节,导致世界观内事情发展顺序矛盾、事件立场矛盾等。

4.时间线错误,非必要事件独立性太强,相较于其他情节感觉到转折的生硬与事件发生的突兀性。

5.前后逻辑、因果逻辑等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使用刚刚提到的方法解决的。

对文章进行思维构建,好处有什么?[]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了可能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逻辑性错误、忘记重要内容与文稿临场性太强。逻辑性错误与忘记主要内容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那这个“文稿临场性太强”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直接脱口而出的长难句出现语病的几率是要比经过一定思考的长难句出现语病的几率要高很多的,我们日常说的“说话不过脑子”大概就是这样的。你能脱口而出1+1=2是因为这道题对你的大脑来说过于简单,但你不能未经思考一秒得出十元一次方程的解是因为你的大脑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级别的运算。

所以,你不应该绝对相信你的大脑能记住多少多少的东西。文章也是一样,你在日常中能不假思索说出来的语句的构造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而需要更多思考的长难句就需要你进行语法上和词汇上的思索,这也是一些人文章中出现“口语化”现象的原因,就是过于随意,和写日记一样。总之,这个“临场性”就是指写手写文时没有经过必要的思考就往上写了,最终导致了错别字频出,语法错误和口语化。

实际上这点也不仅仅是新人常犯,有些老人写长文的时候也是会出现比较多的语病错别字的。错别字暂且不谈,后期改语病也是个很麻烦的事,但对于口语化来说,老人犯这种问题的次数是肯定没有新人多的。所以,新人在没有达到这种张口就能临床腔正式化的水平还是不要太舒服为好,不然你写舒服了,大家看你文就不舒服了。上面是我对“如何选好材”和“如何提高素材的完成度与写作质量”的概述。接下来是我对一些素材的看法,并对此解释。

素材与形式[]

一般来看,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画很多笔墨在突出某种特点上,比如说我想说明这个楼层有多么的危险,那大部分的人就会去叠这篇文章到底危险在哪。对于叠特点,大家写的却意外的千篇一律,比如说“楼层某部是虚空”、“楼层的某种外观内饰是进入者内心的映射”、“距离进入点越远的位置越危险”什么的,很多都被人用烂了,尽管偶然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创新的语句,但还是万卷不离其宗,还是那种独特的味道。

而对于环境危险的描写,也无非囿于那些气温、实体、气候因素什么的了。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产出的极大多数文章都有用到那些“已经被用烂了的句子”,但由于这些语句活性太强,符合条件就能用,所以就算把所有这种句子单独拿出来合成一篇文章也不会显得有多少违和感。

虽然这完全是拾人牙慧的东西,但大家写文都已经形成这种习惯了,喜欢用别人用烂的东西,也有些怕麻烦不敢创新,那这样的人是不会成为最优秀的写手的。想要写得好,就要敢去写,敢去想,敢去闯!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摆脱了原有文章格式,不会再搞环境主体和楼层特点,而是走上了象征文学和意识流文学的道路,但情况仍是不尽人意的,很多这样的写手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与体现这种文学形态的特点,那就不得不在他们的文章前加个“伪”字了。

走他们路的写手也并不是很多,因为正常文章都写不好再去尝试更高难度的文章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很多人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能意识到他们写的究竟好不好的,或者说是有没有这一方面的认知的人并不是很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相当于让一个初中生去批改一份理科高考卷,就算给了他答案也保证不了他完全的判断了这张试卷所有题目的正误,大概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这种“不懂装懂”的心理的发酵,就会出现更多的“乱评价”。我不明白这篇文章是写得好还是写的坏,但只要我看不懂就当做好文。不知道正在阅读的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理?相对于单纯的意识流,后室的意识流创作是有目的性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创作似乎是有指定方向的。但我只看到了他们表达方式的一致性,但我无法准确解释这种创作到底是出于作者什么心理,这点可能就只有作者知道了。

还有值得提到的一点就是,对于某些伪意识流文章及某些其他文章,站内更喜欢叫其为“谜语”。但由于其语句的不连贯性以及其讲述的大体内容更像是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在发病时的胡言乱语,所以这种文章也并不能被称为意识流文章。而其中大部分文章也就是单纯摆上了个名义,想到什么写什么,到最后勉强拼凑出来的成品就叫做意识流,反正大家也不知道啥是好的啥是坏的,甚至有些语句连作者都不知道写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就如此拼凑出来的文章,能称之为什么呢?

单纯犯病不知所云的不叫文学,胡言乱语装神经病的不叫文学,装模作样无病呻吟的不叫文学。而我写几百个字的这些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写文要量力而行,不要写那些远远超出自己水平所及的文章,不要写那些和后室无关还死看不懂的文章,不要装病卖惨无病呻吟倒垃圾还要乱搞些负能量的文章。

对于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应该出现在后室,要记得,后室是虚拟的,你写的内容也应该是虚拟的。不然写一大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还要再抱怨几句,是一定不符合世界观设定的。以上是以反面教材的例子给出的关于站内一些别样的文章的内容。

后记[]

本文中一共写到了,什么是选材、大家是如何选材的、怎样选好材、书面表达方式、怎样完善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何建造、怎样才能更稳定的表达、站内的素材使用情况与现状、站内其他风格作品的现状等。感谢您的观看。作者个人力单学浅,编写时间仓促,其中谬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诸位批评指正。

Advertisement